中国旅游大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神秘玉神面:陶寺的“外来文明”

MUSEUM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


(相关资料图)

文物,

记录过去,映照当下。

山西是文物大省,

除大量不可移动文物,

各博物馆现存可移动文物达320余万件(套)。

每一件文物,

都讲述着三晋文明故事,

构建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人们从静默的文物中,

看得见鲜活的历史细节,

触摸到过往生活的人间温度,

感知器物之美、探索之美、文明之美,

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

山西晚报、山西省博物馆协会承办,

启动了“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第二季。

从此刻起,

让我们感受山西文物的神奇……

▲山西晚报2023年8月8日报道版面

文物档案

主角:玉神面

体态:高3.5厘米,宽6.5厘米

出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出生地: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

藏宝地:山西博物院

神奇文物在这里:玉神面,山西晚报,10分钟

白日里众鸟飞过,暗夜中蝙蝠起舞,它们无法知道下方黄土塬深处,某个封闭的墓穴中,竟然会有自己的影像深深藏着。

襄汾县陶寺中期大城外侧东南部有一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小城遗址,著名的观象祭祀台就在城内,此外还有一处王族贵族墓地。2002年,按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聚落反映社会结构”课题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在小城西北部钻探出一片墓地进行挖掘,展开对陶寺中期城址内布局的探索。

▲陶寺中期王族墓地ⅡM22位置示意图(画圈处)

▲陶寺遗址中期大墓(ⅡM22)

这次考古打开了一座沉睡4000年的王级大墓。

这座编号ⅡM22的竖穴土坑墓里出土了一件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圭尺,这个发现令人不禁对不知名的墓主人肃然起敬。墓底一个壁龛中随葬着1件彩漆大箱,大箱顶子上面有3组(件)玉璜和1组(件)玉神面。玉神面并不大,高度仅有3.5厘米,宽度也不过6.5厘米,非常精巧。然而通过它,可以看到同时期各地文化朝向中原的融汇。玉神面为片状透雕,整体呈倒三角形,顶部为蝙蝠状大冠,下部两翼张开,如同飞鸟的样子。中心部分是镂空的两只眼睛,微微合拢。下部有一个圆形穿孔,仿佛一张嘴正在发出神秘音节。

▲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神面

这件造型奇异独特的玉神面饱含幽远、陌生的气息,无声地注视着我们,被镂空的眼睛若有所思,目光与周围时空同步变化。晶莹圆润的材质自生光芒,蝙蝠与飞鸟元素的融入,让这张脸增加了更多的自然威力。

何努先生在《陶寺——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一书中指出,陶寺ⅡM22出土的玉神(兽)面产自距今4000年左右的江汉平原肖家屋脊文化,它的面目、双角种种夸张造型,表明这类神(兽)面神格很接近传说中对兵主战神“蚩尤”的描述。通过对陶寺发现玉器的分析,他认为,陶寺邦国的视觉艺术成就并不十分突出,玉神(兽)面大概是作为兵主神像“进口”或接受“国礼”得到的。也就是说,这件玉神面是陶寺的“外来文明”,是舶来品。

1987年至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石家河考古队,对肖家屋脊遗址进行大面积发掘,从77座瓮棺中的15座里出土玉器109件,其中W6出土的玉器多达56件。编号W6:60的一件玉神面与陶寺的造型接近,只是两翼连同整个面部呈现出半圆弧形,双眼形状相反。

▲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的玉神面牌饰

1981年和1983年,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在钟祥六合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在石家河文化遗存二期的25座瓮棺内发现玉石器随葬,其中编号W9:1的玉神面整体造型已经与陶寺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眼睛略大,缺少了嘴部圆孔。

▲钟祥六合遗址出土玉神面

2015年,联合考古队在位于石家河古城的核心谭家岭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5座瓮棺葬,出土众多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也称肖家屋脊文化时期)的玉器,成为最重要的发现。其中有一件不明编号的玉神面则可以说是陶寺的翻版。

▲谭家岭遗址出土玉神面牌饰

肖家屋脊、六合遗址、谭家岭的3件玉神面都有蝙蝠状介字冠以及飞鸟形饰,眼睛部位都被镂空,呈现出钩状,钩首在内外眼角处不等。它们的造型相似度很大,属于后石家河文化中具有范式化特征和独特象征意义的玉器。

这是结合了人面基本相状、自然物象和族群崇拜力量的“神”,工匠用蝙蝠、飞鸟之类的形状作为装饰,又使眼睛和嘴夸张起来,以表达出内心对“神性”的理解。当然,其中不乏贵族们的旨意,用这种方式代表监看与命令的权力姿态。

后石家河文化的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来到祖先崇拜阶段。玉神面的形象无疑模拟着五帝时代某位部族首领的样子,或者说,具备着相同的人格。正如何努先生所言,玉神面即兵主战神“蚩尤”。《述异记》里记载,蚩尤的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南宋罗泌撰写的《路史》这样为蚩尤作传:“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作为东方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与黄帝大战,兵败被杀,升格为神,享受着族群的祭祀。这位因勇猛、智慧而令黄帝头疼不已的英雄,活着的时候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死后成为黄河中下游及江汉流域的神奇传说。

龙山时期伊始,中原地区玉器的拥有数量开始增多,一改之前量少且种类单一的状况。特别是陶寺文化诞生后,用玉体系逐渐走向成熟。陶寺文化中期,玉礼器组合变得丰富齐全,玉石琮、牙璧、兽面头像、虎头像、六边形筒形器、方形璧等带有异域风格的玉器注入了全新的气息。同时,玉器的拥有数量也在大幅增加,ⅡM22出土玉器达到50件以上,多于陶寺早期6座特大型墓葬出土玉器的总和。而在高等级墓葬中,作为新晋礼器,玉器和漆器、彩陶一起逐渐取代了木石礼器和素陶,构成具有全新意义和价值的礼器群体。

▲陶寺ⅡM22部分随葬品

1.玉神面 2.玉璧 3.石钺 4.玉钺 5.玉琮

6.璜形玉佩 7.彩陶簋 8、9.玉戚

回顾陶寺文化的物质文明,专业的制陶手工业作坊区和专业的制陶聚落,形成了十分发达的制陶业;对石灰的加工和使用,对管瓦的烧制,形成了水平比较高的建筑材料行业;对先进的内模外范复杂铸造技术的熟练运用,体现了红铜铸造的极高水准。唯独玉器则要依靠外来。可以说,玉文化地位在中原的提升无疑与外来因素有关,后石家河的玉器文化完全可能是中原地区玉文化的重要输入方之一。

玉神面的祖型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早期遗存,流行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晚期仍有制作。今天,远离时代滋养的玉神面已然成为一个符号,以它独有的沉默方式,传达出旷古不变的美学意味。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